一、中国光伏产业怎样能走出困境
早些年,所有投资商一致看好光伏产业投资回报,没有人怀疑全球形势一片大好的光伏行业会陷入困境。为了尽快上马光伏产业,有的地方政府对投资商提供税收、投资补贴并给予电价、用地等方面的优惠。一时间光伏产业遍地开花。由此,产能过剩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中国光伏行业将会出现新一轮整合风潮。当前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光伏企业,最终将被一线企业兼并。要使中国光伏产业免于在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打击下陷于崩溃,在短期内,中国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的唯一道路是快速发展我国国内光伏发电。从而,为我国光伏企业生产的电池和组件开辟出一个大的市场。
二、现在国内做光伏发电产业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从技术上讲是硅的提纯技术落后,提纯时巨量耗能,以及提炼过程的副产物对环境的破坏。
国内光伏企业仍面临几大难题:
1、核心技术迟迟难以突破
尽管中国光热产业链已经相对完整成熟,整体技术水平全球领先,但是部分核心环节依然存在技术短板,比如汽轮发电机组、集热管等。同时,国产吸热器、熔盐泵、熔盐阀和流量计等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有待验证。
2、光伏发电入网难题是顽疾
光伏发电并网存在技术上和非技术上两方面的难题。
技术上,并网后引发的电能质量问题,光伏阵列的温升、失配和热斑现象,光伏阵列优化配置问题等,都是光伏并网需要突破的技术关。
非技术方面,光伏并网还面临全国消纳分配不均衡、土地、接网等问题待解。
3、产能过剩阴影笼罩
由于光伏企业纷纷大规模扩产,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到逆变器、玻璃等辅材产能全面扩张,产能过剩迹象再次浮现。
三、全国光伏行业怎么样
根据可再生能源学会测算,虽然最近10年光伏发电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40%,但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依然很小,光伏发电目前仍然处于成长期,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不闻不问。
光伏发电仍是“补充” 光伏发电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并没有作为重点能源开发。其首先在卫星和海港浮标灯上应用,之后逐步进入到工业、农业、商业和通讯公用设施等领域,并有了数家完整的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光伏产业发展较快,老厂进行设备更新和扩充,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量有了较快增加。电池和组件性能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成本不断降低。
尽管如此,到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达到了2.62.7元/度,真要并入电网还要包含企业利润、电力公司的利益、税收等因素,这样电价增至4元/度,成本是煤电的10倍。正是这样的高发电成本,导致光伏发电在国家能源远期规划中占据极少的份额。
2005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而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只有7万千瓦。最近完成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3000万千瓦,而对太阳能,也就是光伏发电提出的目标也只有200万千瓦。
我国能源政策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是以节能为主,效率为本。煤炭和石油仍然是主要的能源,然后才是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发展,目前让光伏发电作为主力能源还不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煤炭和石油的价格逐步上升,光伏发电价格的逐步下降,在某一个时期会有一个交叉点出现,那时候,光伏发电就进入了成熟的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