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能源网
手机端
首页 > 光伏原材料>详情

如何有效运维管理光伏电站

来源: admin 发布于:2023-01-12 20:21:13

一、如何有效运维管理光伏电站

设置数据在线监控,实时数据会告诉你电站的当前情况及出线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即可!

二、光伏组件日常怎么运维

1、清理表面灰尘与污物;

2、查看是否有破损;

3、查看端子接线是否松动,边框接地是否良好;

4、如果有相关能力,查看接线盒旁路二极管是否正常,电压是否正常。

三、中国转型的过程中光伏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些什么?

光伏行业的转型发展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太阳能光伏发电仍然依靠政府补贴支持。目前,光伏发电成本仍然无法与火电等传统能源竞争。太阳能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依靠政府对电价的补贴。经济周期和国家财政情况可能会对相关补贴政策造成影响。

二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太阳能电池组件近年来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转化效率提高较快,成本不断降低。光伏制造企业需要保持组件效率和生产工艺,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此外,薄膜技术和光热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目前以晶硅电池技术为主的光伏产业造成了潜在的替代威胁。

三是来自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威胁。新能源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风力发电,凭借其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低、占地面积较小、装机容量较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存在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存在被其他可再生能源替代的风险。

四是光伏发电对电网公司输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光照充足是集中式大型地面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区域,未来发展潜力也十分可观。然而,我国主要用电区域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西电东输能力与西部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不能同步发展,使得西部光伏电站生产的太阳能电力在东部没有用武之地。

推进光伏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环节,即坚持“抓点、连线、扩面”。

一是“抓点”。即实施“领跑者”计划,做强龙头企业。

二要“连线”。就是提升光伏产业链条。把建设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作为发展的重点方向,推进产业配套,推进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益。要在进一步发展多晶硅、单晶硅、有机硅、光线等原料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单晶硅电池片、多晶硅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配套产业,做好光伏节能灯、光伏建筑材料、汽车配件等高技术产品研发,使光伏产业成为一个完整体系。

三要“扩面”。就是发展“互联网+”。以大数据为支撑,以互联网为基础,已经成为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标配。发展“互联网+”,从材料产品的平台,到光伏电站运维平台,再到光伏电站交易平台等诸多平台的出现,将有效解决光伏产业盲目扩张、光伏产业融资难、光伏电站质量无法被有效监督等制约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

四、互联网光伏电站运维,为何没能迎来光伏行业增长爆点

所谓爆点,往往用来形容新兴业态爆炸性突破的那一刻。

2014年后,交通领域的共享单车、 光伏电站运维 金融领域的智能投顾、汽车领域的自动驾驶都出现过人们口中的爆点。不难发现,这些爆点都离不开一个重要条件——互联网平台。

传统企业的一大痛点,在于聚合资源能力有限,而互联网平台恰好帮助交通、金融领域解决了这个痛点,然而,光伏却没这么幸运。

光伏行业“触网”的时间并不晚。2012年后,当互联网+趋势刚刚出现,企业们就在第一时间有所动作。这不仅是对一种趋势的追求,也契合了其迫切的自身需求——因为要做大,就需要长期掌握电站资源,而当时获取资源的方式无非两类:要不撮合,要不自投。如果仅靠人脉,肯定无法长期持续,而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平台,更为快、准、狠地聚合资源,或能在光伏行业中尝试出一种更为有效的光伏电站运维商业模式。

于是,一批从运维入手,扩展到金融、建设、设计等产业链的诸多层面的平台出现。虽然或大或小、或专业或一体,但至今为止,我们却没有在它们之中看到真正的爆点。

为什么在有的行业可以做到,在光伏行业却会难产?

金融才是推手

在弄清原因之前光伏电站运维,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爆点究竟由谁来推动?

很多人可能会说,当然是行业自身,但凡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加上互联网的助力,爆点即会出现。但是,在看似水到渠成的结果背后,实际上还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这种爆炸效果的最终实现,这就是资本。

有人曾如此比喻,只有资本和行业之间擦出火花,爆点才会出现。以智能投顾为例,为什么在各类金融科技模式中,只有智能投顾能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以足够低的门槛、足够牛的技术吸取了大量资金,加上行业多年的技术积累,两者配合默契,才最终实现了用户的爆发式增长。

然而,如果盘点光伏与资本的两次碰撞,会发现两者的配合并不那么默契。

第一次是错过。

因为深受“双反”影响,云集在海外的电池组件厂商,在2012年后开始向下游扩张,希望从最初纯粹的制造商,转型为制造应用一体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当然,转型就意味着对资本的需求,但嗅觉敏锐的资本并不希望进入。

资本的担心可以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因为它忽略了光伏的一个重要特点——并非一个纯市场化产业,而是一个政策指导型产业。这种性质,决定着光伏的发展路径,会不同于常规市场化产业的路径。而此时的金融机构,却用了惯常的市场化产业模式去评估、去审视。在这种错位的认识之下,资本和光伏错失了一次碰撞的机会。

第二次是选错。

2014年年底后,信托、基金光伏电站运维和一些大资本开始发力光伏。让他们敢于进入的原因有二:一是政策保驾。2013年后,国家明文规定对光伏行业实施支持,在明确的补贴、上网等政策下,已经深谙行业性质的资本们看好光伏的投资前景;二是回报情况。在分析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的发展现状后,资本根据推算得出,在规模效应之下,投资电站的回报率可以稳定地保持在8~10%。

但事后的结果证明,资本走对了路,却用错了力——用资本抵押、控制风险的模式来运作光伏项目,这种模式适用于常规能源,但并不适合新能源,对于光伏,必须要走项目融资、获得未来收益的模式。因此,产业认知错误,导致光伏和资本的火花仍然没有出现。

当下,这种错位仍在继续,在光伏线上平台就更为明显。

众所周知,资本需要的是创想、是故事。的确,光伏线上平台有很多美好的创想、爆发的机会,但遗憾的是,参与其中的企业却一直没能抓准资本最需要的“点”。这就造成一种“你有你的好想法,我有我的小算盘”的结果,最终推迟了光伏线上平台的光伏电站运维爆点的出现。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推荐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