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空太阳能发电原理?
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太阳能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成为电能;能量转换装置将电能转换成微波或激光等形式,并利用发射装置向地面发送波束;地面接收系统接收空间传输的波束,通过转换装置将其转换成为电能接入电网。
假设光线照射在太阳能电池上并且光在界面层被接纳,具有足够能量的光子可以在P型硅和N型硅中将电子从共价键中激起,致使发作电子-空穴对。界面层临近的电子和空穴在复合之前,将经由空间电荷的电场结果被相互分别。电子向带正电的N区和空穴向带负电的P区运动。经由界面层的电荷分别,将在P区和N区之间发作一个向外的可测试的电压。此时可在硅片的两边加上电极并接入电压表。对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来说,开路电压的典型数值为0.5~0.6V。经由光照在界面层发作的电子-空穴对越多,电流越大。界面层接纳的光能越多,界面层即电池面积越大,在太阳能电池中组成的电流也越大。
太阳光照在半导体p-n结上,形成新的空穴-电子对,在p-n结电场的作用下,空穴由n区流向p区,电子由p区流向n区,接通电路后就形成电流。这就是光电效应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太阳能发电方式太阳能发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光热电转换方式,另一种是光电直接转换方式。
(1) 光热动电转换方式通过利用太阳辐射产生的热能发电,一般是由太阳能集热器将所吸收的热能转换成工质的蒸气,再驱动汽轮机发电。前一个过程是光热转换过程;后一个过程是热动再转换成电最终转换过程,与普通的火力发电一样.太阳能热发电的缺点是效率很低而成本很高,估计它的投资至少要比普通火电站贵5~10倍。
(2) 光电直接转换方式该方式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光电转换的基本装置就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一种由于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器件,是一个半导体光电二极管,当太阳光照到光电二极管上时,光电二极管就会把太阳的光能变成电能,产生电流。当许多个电池串联或并联起来就可以成为有比较大的输出功率的 太阳能电池方阵了。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大有前途的新型电源,具有永久性、清洁性和灵活性三大优点.太阳能电池寿命长,只要太阳存在,太阳能电池就可以一次投资而长期使用;与 火力发电相比,太阳能电池不会引起环境污染。
二、太空太阳能发电站原理?
太空太阳能发电是利用卫星或其他地球同步人造天体吸收太阳光,然后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最后通过电磁波将电能以微波的电磁辅射方式传递到地面接收站。
太空太阳能的优点是不会受到像地面昼夜变换和气候变幻的影响,可以无时无刻不间断地以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且不会产生火电的碳排放问题、水电的生态问题和核电的核废物问题,是真正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太空太阳能发电的最大障碍是将电能传递到地面,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电能微波传送技术,需要全球科技界继续深入研究。
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级半导体电子器件有效地吸收太阳光辐射能,并使之转变成电能的直接发电方式,是当今太阳光发电的主流。
在光化学发电中有电化学光伏电池、光电解电池和光催化电池,目前得到实际应用的是光伏电池。
三、中国太空专家是谁?
中国太空专家:杨嘉墀。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