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Matlab/simulink 仿真工具中实现MPPT。首先基于光伏模块直流物理模型,在matlab 仿真环境下,设计出光伏阵列仿真模型,利用这个模型,不但可以模拟任意太阳辐射强度、环境温度、光伏模块参数、光伏阵列串并联方式组合下的光伏阵列I-V 特性,还可以实现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跟踪(MPPT)功能。
首先建立光伏阵列最大功率跟踪数学模型,即光伏阵列在任意太阳辐射强度、及环境温度下的功率表达式,其次求出功率对电压的极值条件dP/dV=0,用迭代法求出超越方程得到最大工作电压Vmax。最后在simulink中编程,实时求解对应任意太阳辐射、环境温度下太阳电池的最大功率点电压Vmp 和电流Imp。
仿真监控太阳能路灯是什么?
仿真监控太阳能路灯是一类仿真监控,假摄像头,太阳能人体感应的路灯。
光合作用反应可以被模拟吗?
这个问题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在试着解决了,毕竟这种能量来源近乎免费太有吸引力了。从光合作用的本质说起: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的步骤可分成两步:
1、水的分解2、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所以人工模拟光合作用也可以从这两步来谈,想要人工模拟这个反应,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催化剂和催化介质,如何能模拟出类似叶绿体这样的高效催化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催化介质最好也是薄膜(反应表面积大,利于气体交换)水的分解这步其实并不难做到,只不过从前的技术比较耗能(电解+贵金属催化),属于投入大于产出,干了也白干,但是目前这步已经被MIT的研究人员通过新型催化剂解决了[1],他们把这种薄膜材料叫做“人工叶子”,成本低廉,往水里一扔,晒晒太阳就能将水变成氧气和氢气,说白了就是直接可以用于燃烧产能了。
据他们自己说已经做好商业化准备并可以将这种技术用于交通工具,房屋供暖啊之类的。
这个结果应该是08年左右的事情,具体进展没有追踪。
而且如果仅从这一步来说,利用现在的光伏电池,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植物叶绿体的产能效率。
然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植物本身是依靠光反应中提供的电子和氢离子,进入碳的卡尔文循环,然后固碳形成淀粉。如何人工的完成这个步骤?查到一篇2011年的中文文献[3],作者提到已经可以实验室里通过13个酶促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糖,如果利用可以工业化得到的乙醛作为底物,还能把步骤降低为11步,而且不需要不稳定的NADH和ATP,这些酶促反应的每一步都在生物体内存在,但是总的反应却和生物本身的反应不同。
如果结合这个系列反应配合光伏电池产生的能量,就相当于模拟完整的光合作用了。但是这一个步骤现在还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如何能将这么复杂的生化反应在人造薄膜内进行?
这应该是接下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