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怀念,就是因为有那些不要钱的露天电影,让我了解了解放前的许许多事;知道红军、解放军是怎样打白匪,打鬼子汉奸,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农民是怎样斗地主分田地,后来又是怎样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的等等。它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长大后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很多的正能量都开始从电影故事中学到的,直到今天,那些放电影、看电影的情景以及不少电影的故事情节仍然还记忆犹新。可现在不那么喜欢了,记得前天,社区在坝子上放了一场电影,前去观看的人了了无几。那种人山人海挤着看,事先还抢着占位置的场面再也不会有了。
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拍得非常离谱,有的内容更是瞎编乱造,严重脱离实际,误导人特别是误导了不少的青少年,只有那些革命历史故事剧略还好一点。
要说看露天电影,小时候看的真不少。当时也没有电影院,大部分都是露天电影。家属院,小路上都是演电影的场地。只要听说今晚演电影,早早占地方。看的最多,印像最深的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李向阳,打击侵略者,白毛女,红灯记等。现在想想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
历史上有哪些未雨绸缪的神操作?
1921年7月的嘉兴南湖会议上,一个湖南来的姓毛的年轻人,在一群教授、大学生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当他们在高谈阔论的讨论马列主义、无产阶级等理论和党纲等重要问题的时候,他本来的工作是书记员,但他还是抓住一切机会与与会代表们交流,试图让他们理解农民的重要性。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
作为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张国焘后来在回忆录上说,这是毛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的贡献,但会议上的代表们其实对毛的这套理论并不怎么感兴趣,因为按照他们所了解的马列主义理论,无产阶级才是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农民是落后的阶级,不是他们需要依靠的对象,只是他们革命的对象。而在这次会议上,湖南青年的这些主张被冷落是自然的,他也多少有些失落。
会议结束之后,代表们各自返回,大多数是去做各种各样的革命工作,多数是在城市里工作。湖南青年返回了他的湖南老家,也开始试图用马列主义结合他自己的想法,在农村搞无产阶级运动,最初的实践甚至包括在农村泥瓦匠中间成立工会,因为泥瓦匠在农村已经可以算是最符合理论上的工人的人群了。之后,他又去了安源,在煤矿工人中间也成立了工会。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达成,国民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共产党替国民党在全国发展基层组织,进行革命准备。但在此之后,湖南青年却没有安于在广州从事机关工作,而是去了武汉,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自己担任教官,培训农民运动骨干。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和广东人澎湃一起,成为了党内的两个著名的农运大王。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革命军从亮光出发,一路向北,所到之地,老百姓箪食壶浆相迎,一些群众基础比较好的城市也纷纷组织工人罢工和暴动,响应北伐军。而在湖南和湖北,却发生了“痞子运动”,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直接夺取了基层政权,杀地主豪绅,设卡收税,引发了两党高层的强烈关注,当时仍然是批评的意见为主。
湖南青年没有听这些非议之词,而是自己默默地去了一趟湖南,解除了各种各样的痞子运动中的活跃分子,然后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他想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湖南农民运动究竟是好得很,还是糟的很?他的立场自然不用说,他认为这是好事,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党不应该去批评他们,而是应该去主动的组织和领导他们。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两党的意识形态分歧发生之后,迅速走向了分裂,国民党内部左派和右派之间也出现了分裂,先是四一二,接着是宁汉合流,无数革命积极分子都人头落地,国民党从此也变成了一个没有基层组织体系的政党,浮在上面,而共产党此前几年的心血也付诸东流。中国革命应该向何处去?
痛定思痛,终于下决心发动武装起义,建立自己的军队。1927年8月1日,南昌的枪声响起,共产党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8月7日,风尘仆仆的湖南青年赶到武汉,在秘密举行的八七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随后,他也奉命去组织武装起义。但在建军之前的三大武装起义中,南昌和广州都是在城市进行,只有他去组织了秋收起义,是在农村。
三大起义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残部合流之后,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之下居无定所,四处漂流,只有秋收起义在经历了三湾改编之后,下决心上了井冈山,还是去找农民,依靠农民,当起了山大王。这在当时的党内同样是被批评的,因为这不够马列,是机会主义路线,但最终却正是井冈山的星火,为中国找到了出路。
虽然他在井冈山站住了脚,随后也有其它依托农村为根据地的红色根据地建立起来了,但中央给他们的任务仍然是去进攻长沙、武汉,占领大城市,引爆全国性的革命。这些理论和行动的结果众所周知,仍然是无一例外的失败。即便是打进了长沙,也是没有几天就退出来了。到1932年,在上海的中央因为遭到叛徒出卖,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全部撤往苏区,去的正是井冈山。
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的时候,不仅上海的中央机关早已经撤往苏区,就是连之前在各地一度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也逐步陷入低潮,原因无他,白区的党组织在这一时期被大量破坏,难以立足。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白区党组织95%被破坏,曾经有三十万人的红军到达陕北时只有三万多人了,仍然是在农村落脚。但也是从这里开始,重新出发的党和军队成熟起来了。
1949年,中央机关要迁往北京了,这是1932年中央离开上海之后,再次返回大城市,而且是要去建设一个新国家。他开玩笑说,我们这是要进城去赶考了,希望我们不要做李自成,被人家赶出来。而在进城之后直到1954年,除了抗美援朝时期之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仍然放在指导农村工作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和农民仍然是他最大的牵挂。
多亏了邓稼先,中国才保住“核大国”的地位众所周知,核武器是强权的象征,只要手握核大棒,哪怕你现在还一穷二白,其他人也不敢对你动真格。所以,像朝鲜、巴基斯坦、以色列这样的小国,都想发展出自己的核武器,免得被人家欺负;而美国为了保住这种特权,自然会想方设法的限制其他国家核武器的发展,甚至将他们研制核武器的念头扼杀在萌芽中。
我们中国呢,虽然很早就研制出了核武器,可也差点中了美国的“套”。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我们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了,要不是他的未雨绸缪,中国真的有可能保不住“核大国”的地位。
病榻之上提谏言1964年10月16日,在邓稼先等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然而,这只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证明了咱们有能力制造原子弹。但是,如何实现轻量化、大威力,实现从“有”到“强”,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不断的核试验。
时间一转眼到了1985年,中国的核武器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没有完全成熟。有一天,饱受直肠癌折磨的邓稼先,躺在病床上思考问题,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危机。作为核物理学界的大牛,他想到一个重大且关键的问题:
核武器的威力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换句话说,无论再怎么研究、技术再怎么进步,核武器的威力也几乎没有进步空间了。美国人肯定知道这一点,并且绝不会坐等其他国家追上来,为了保住“核大国”的地位,他们肯定会先下手,下一步必定是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
邓稼先想的没错,美国确实是这个想法。很快,邓稼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国家根据他的意见,立刻加速进行核试验,收集各种关键数据,终于在1996年7月29日,完成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从这之后,我们只需要在电脑上模拟,就可以完成各种核试验。
同年9月24日,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55天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我们硬是赶在条约生效之前,完成了所有的核试验,收集到了所有的数据,这一切都归功于邓稼先。(下图: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
有啥意义?很多人不明白它的意义,这么说吧,核武器要真正的具备实战能力和威慑力,不经过几十上百次的核试验是不可能的(我国一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生效,禁止了一切核试验,这就限制了其它国家核武器的发展(不试验,就拿不到数据)。
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从此被“核武器俱乐部”拒之门外;有核武器的一些国家,因为无法进行后续的核试验,核武器的“质量”也很难有保证。所以说,没有邓稼先的未雨绸缪,就没有我们今天“核大国”的地位。
顺带提一下,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当天,正好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更多历史秘闻,欢迎关注:圆桌派,每天三分钟,涨点历史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