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体和半导体也有光电效应,只是金属的比较显著。因为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能量较高,功函数较小,则接受光子能量之后,就容易离开金属表面。实际上有些半导体的功函数小于金属的功函数,因此这些半导体就更加容易产生光电效应。
天问一号参与单位科研人数?
从目前的信息看,至少10多所高校直接参与“天问一号”工程。从“天问一号”的复杂程度看,肯定还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参与其中。“天问一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参研人员和参研单位成千上万。可以肯定,所有参与单位的所有参研人员都是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从披露出来的信息看,至少下列高校直接参与的“天问一号”工程。下面只能挂一漏万举例说明。
1)国防科技大学:围绕火星降落减速过程的物伞多体动力学问题,建立了降落伞弹射拉直与充气展开、抛防热大底以及降落伞-背罩组合体稳定下降等各阶段高保真的动力学模型,研发了相关仿真分析软件。研究了大气密度、开伞高度、开伞马赫数、开伞点弹道倾角、开伞攻角、拖曳比、降落伞阻力特性、高空风等不确定性因素对降落伞减速过程的影响,评估了多种开伞控制策略。
2)哈尔滨工业大学:“天问一号”所带的五星红旗、柔性太阳能电池系统和实施火星捕获系统是哈工大的贡献,还技术支持火星车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李海涛是“天问一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此外,“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总指挥王珏,副总师、各分系统设计师和技术骨干太多是北航人。
4)北京理工大学:向“天问一号”发出指令的北京总调度,是北京理工大学2014届本科校友鲍硕。该校还研制了火星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综合仿真系统。
5)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朱继宏教授是火星探测器技术审查专家组成员,协助任务团队对探测器系统的气动、防热和结构进行审核。其校友还参与了火星探测系统集成相关项目、担任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参与探测器计算机模块研发、负责测速测距敏感器的研发等任务。
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研制火星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
7)天津大学:承担了为火星探测器着陆环节“造星”重任,主要任务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再造火星表面”,为火星验证器携带的火星探测器设备提供类似火星的探测环境等一系列任务提供保障。
8)西安交通大学:给“天问一号”送上了世界上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
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叶培建院士担任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88级校友孙泽洲担任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承担了火星应急信标装置的研制任务。
1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与了本次火星探测中多个科学载荷的图像和数据压缩任务。
11)北京科技大学:其校友赫荣伟担任火星探测器总指挥。
12)青岛科技大学: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安全地着陆提供技术护航。
13)辽宁科技大学: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车研发了能耐-200300度的低、高温,无色透明、柔韧性超强的比一根头发丝还薄的CPI宽幅薄膜。
14)中北大学:承担了“天问一号”运载火箭黑匣子(数据记录器)。
15)香港理工大学:为火星着陆区的地形测量和评估以及“火星相机”研制作出贡献。
16)武汉纺织大学:为“天问一号”着陆缓冲装置提供了关键材料和加工件。
(3)不分大小、级别高低,高校都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
从上可以看出,为国家作贡献的大学,无论规模大小、级别高低,只要怀揣助力国家繁荣富强的梦想,所有学校以及培养的毕业生都可以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
1)军工院校,这是航空航天的主力军。包括哈工大、北航、西工、北理、南航、西电、中北大学等。
2)老牌名校,包括中国科大、西安交大、天津大学等。
3)特色高校,包括北京科大、青岛科大、辽宁科大、武汉纺大等。尤其是青岛科大、辽宁科大、武汉纺大让人刮目相看,这都是普通大学,是“双非”,却同样成为“天问一号”攻关团队中的一员,显示出我国高校整体水平在迅速提高。像这样的高校应该还有很多。
不过,有些人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国家投资最大、国内最为著名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发现在“天问一号”工程当中难觅这几所高校的踪迹。一些网友又是旧话重提,认为如何如何。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应该客观评价。
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还不能判断清华、北大、复旦、上交、浙大这五校以及校友是否参与了“天问一号”工程,毕竟相关信息并不完全。即使没有直接参与,也有可能间接参与;即使没有间接参与,也不是不参与,而且与其学科设置、科研方向相关。毕竟这是一项技术工作,无关专业想帮忙也帮不上。但是,这些高校只要心系国家,专心培养具有“中国心”的人才就可以。国家的需要不只“天问一号”工程,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爱国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辛勤工作同样是为国家做贡献,同样应该尊敬。